81岁的德国诗人于尔根·贝克尔(JürgenBecker)上周获得了德国最负盛名的文学大奖——格奥尔格·毕希纳奖,并获奖金5万欧元,约合人民币42.6万元。

负责遴选获奖者的德国语言文学院宣布,贝克尔感觉精确的语言代表了当代诗歌中“一种权威性的声音”(einemassgeblicheStimme)。

“我既没有期待,也没有料到会获得奖项。”德国之声转引他对德新社的表态说,“我知道这是个十分重要的奖项。在年迈的时候奖杯不期而至,那真是可以说,活到这么老还是值得的。

1932年7月10日,贝克尔生于科隆,1939年随家人移居爱尔福特,并在此度过战时童年。此城划为苏军占领区前,他再度移居西德,并于1950年回到科隆。

根据德国之声的介绍,贝克尔曾在大学研习戏剧研究、德国文学和艺术史,不过中途毅然辍学,开始了自由作家的生涯。他曾为西德意志电台以及罗沃尔特和朔尔坎普两家出版社工作。并从1974年到1994年在科隆主持德意志电台广播剧编辑部的工作。

贝克尔以1974年出版的诗集《风景画的终结》(DasEndederLandschaftsmalerei)成名,从此确立了他平实的语言和随兴而至的风格。李昌珂在所著第五卷《德国文学史》中,用一小节谈到了贝克尔,说他的“诗篇不讲究任何格律节奏,诗行长短随意,诗句形式自由。”

贝克尔在追忆战争经验的同时,也较早关注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。巴尔泽、埃格特、腾克勒和霍尔茨四人著、范大灿、倪诚恩、赵登荣和包智星四人译的《联邦德国文学史》一书收入了贝克尔诗集《不要跟我谈战争》(ErzaehlmirnichtsvomKrieg,1977)中的一首《整整一个星期五》,节录如下:

巴尔泽等人说,诗中的“你们”指的“是那些有环境意识的、对文明持批判态度的知识分子,他们曾经警告人们要注意环境破坏带来的后果。比如于尔根·贝克尔,他一开始就这样做,他最初写的几首诗就预言了‘风景画的终结’。我们时代的诗人关心这个问题,无疑是值得赞赏的;贝克尔的预言可怕地应验了……”

贝克尔在朔尔坎普出书超过三十部,包括长篇小说、短篇集、诗集和剧本,并多次获奖,如四七社奖、海因里希·伯尔奖、乌韦·约翰逊奖,以及去年的京特·艾希奖。

毕希纳奖由德国语言文学院创办于1950年,以19世纪剧作家格奥尔格·毕希纳(1813-1837)命名,奖励以其全部作品作出重要贡献的德语作家或诗人。

毕希纳奖的往届得主中名家云集,包括马克斯·弗里施(1958年获奖)、保尔·策兰(1960)、英格博格·巴赫曼(1964)、君特·格拉斯(1965)、海因里希·伯尔(1967)、托马斯·伯恩哈德(1970)、彼得·汉德克(1973)、克里斯塔·沃尔夫(1980)和艾尔弗丽德·耶利内克(1998)。去年的该奖颁给了德国女作家西比莱·莱维查罗夫(SibylleLewitscharoff)。

2014年毕希纳奖颁奖典礼将于10月在德国语言文学院的所在地达姆施塔特举行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